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同样,企业也需要一种精神。
文化属于精神范畴。企业精神是什么?是企业文化经过锻造后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精髓,是凝聚人气的企业理念。
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根基,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制胜之魂。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企业精神的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社会形象、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因素的集合。它是在满足员工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以精神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精神方面的需要,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到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一个企业自身需要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对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乃至牵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凡成功的国有企业,均有企业员工耳熟能详的企业文化,并成为自上而下的精神脊梁。如大庆从企业文化中提炼的企业精神,概而言之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鞍钢是我国第一代工人用短短的3年时间,在一片废墟上重新恢复建设起来的共和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员工们以创造性智慧铸就了一种“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
成功的企业不可少企业文化,不可少精神脊梁;身处危难中的企业,靠什么再生?也是靠提炼企业文化,重铸企业精神。比如,通钢之所以能融入首钢,最终走出企业阴影,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缎造了企业文化,重新凝集了人气。通钢联合重组达成协议前夕,通钢新总经理王涛就力推首钢的企业文化,通钢的其他领导也开始主动收集、研究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资料,理解、把握首钢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寻找重组双方企业文化相互协调、融通的切入点和有效整合的着力点,形成了《通钢与首钢重组企业文化融合的基本思路》。他们从实际出发,充分发动员工参与到提炼企业理念的实践中来,把提炼的过程作为员工学习领会的过程,使职工再次找回了主人翁的尊严。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开展“爱通钢、知荣辱、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对提升员工士气和通钢上下达成思想共识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国有企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企业员工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应成为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目标的一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风帆。国企文化雄起之时,也将是国企做强做优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