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与经营战略哪一个更重要?由此引发的文化与战略的口水战愈演愈烈。其实我们对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仔细分析、科学研究、合理界定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企业文化与经营战略同样重要,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冲突。
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提升的关系,这就像人的两只脚一样,只有靠着两只脚走路,人才能走的安全和快捷。
一、战略经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跨越腾飞的基础。
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就离不开经营,没有业绩和利润的企业永远没有市场,也没有生存的权力。作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企业的生存。如果企业连生存条件都达不到,那么你还让他谈什么企业文化,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但是,一个企业如果只是停留在经营上,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这种短视的悲哀,导致企业失去发展动力源泉,企业只能“大”而不“强”,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像没有思想,失去了方向的人,迟早会迷路的。
一个企业员工认为:“文化是有些眩晕,没有被大多数员工接受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公司老总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就是:所有公司人优秀品质的集合。对于大企业来讲,文化都是自己做出来,旁人说出来的。你问松下的普通员工:你们公司的文化是什么,我保证至少50%的人,会在心里骄傲的说:他能给我钱。”
其实我也无从追问到底是不是松下员工是这样理解自己的文化,但是我认为这种理解只能称为“猪槽定律”,为什么说是“猪槽定律”呢?大家想想,一头猪最大愿望是什么,还不是猪槽里面多一些饲料,能够让自己吃饱,然后再美美睡上一觉。那么能给钱哲理和能给饲料的哲理应该等同的,这样的选择是“有奶便是娘”的汉奸哲学,是为世人所唾弃的。
要想真正了解企业文化与经营战略关系,我们必须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入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
◆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 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求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用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点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那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所以说企业的经营战略实现企业生存以后,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进而能够影响到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但是绝对不会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因为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共同愿景和共同使命及共同价值观,如果没有认可的企业文化,那么就无法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需要。这就象我们所说的,人类没有物质是无法生活的,但是只有物质没有精神,那样是更可怕的,因为那样生活的人只是行尸走肉。人类最大理想是自我实现,而不是物欲的自我满足。
因此,没有文化企业失去是腾飞的翅膀,只能做栖息在屋檐下的麻雀,而要想成为一飞冲天,鹏程万里的胸鹰就必须有思想的翅膀。
二、经营战略由“实”就“虚”,企业文化由“虚”就“实”。
企业的经营战略是很实在的,是很容易理解和执行的。但是执行起来在不同的企业却有不同的效果。企业文化是“虚”的,但是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企业文化虽然很难理解,但是企业文化的确存在于企业的员工一言一行和企业的角角落落。
事实证明一个完美无缺的经营战略,如果执行不力,最后也会变得一文不名;而一个先天偏差的经营战略,无论企业领袖多么卓而不凡,执行过程无可挑剔,最后也难逃失败厄运。而确定了恰如其分的经营战略,再辅之于完满的贯彻实施,企业就能百战不殆,长盛不衰。
企业的最终成功,并不一定要有一个出类拔萃的战略,而只要其恰当周详,无明显缺陷;同样,企业战略的实施也并非一定需要一个神通广大的领袖人物。关键在于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犯低级错误。那些自以为企业经营环境各异,从而对前车之鉴置若罔闻的经理人员。惊畏殷鉴,保持一份戒备心理,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避免重蹈覆辙。如同在体育比赛中一样,要想最终折桂夺冠,首先要少犯错误。否则,赛事未了,你可能早已被淘汰出局。
那么什么是执行力,怎么才能保证执行到位呢?这就是经营战略由“实”就“虚”的过程,由制度化的事物转化成思想上理解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最难保证的就是理解没有偏差。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最不容易了解和认识,也是最难进行考核的。
是什么影响着人的理解呢?进而又影响到人的行为呢?其实就是企业文化起到根本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就从最大限度上保证了执行到位。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而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什么是人才,文化怎样凝聚人才?文化是土壤,人才是种子。公司有义务为员工提高自身价值提供机会,努力使自己更有价值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只有认同公司文化、富有责任感、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学习和敢于创新的员工是人才。哪些比别人学得更快、持续改进和创新、勇于否定自我、敢于挑战极限、不断创造杰出业绩的员工是优秀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企业文化是由“虚”就“实”。企业文化主要是涵盖思想意识方面,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我们不能简单说任何一个事物就是企业文化,这样往往是让人难以琢磨的。但是企业文化绝对不能因为这些就不搞了,而是应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这些“虚”的思想意识的理论落到实处,作为企业文化工作人员最大责任就是使企业文化落地,而不是让企业文化悬浮在半空当中。
但是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我觉得还是体现在细节方面。到一个企业最先感受的是什么?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氛围,比如企业员工的面貌精神,言谈举止,乃至一个企业角落,都在无形的反映着一个企业文化,“显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笔者举几个例子,我想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企业文化到底是怎么样的表现。
著名的经营专家松下幸之助曾经去考察一个企业,洽谈与该公司的合作意向。当时松下幸之助只是在企业生产车间仔细地观察了一遍,并且与工厂的工人交流很长时间,随后他没有听汇报就离开了。公司的同行对此很不理解,问松下为什么不去听一听企业领导的汇报。松下说:“一个企业最主要的是他的精神,这其实很简单,我从工厂的面貌和工人的言谈举止就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文化,这一切说明这个企业是一个很有活力和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我觉得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些。”
无论企业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企业保持健康、持续、稳健的发展。企业只有发展才能生存,才能壮大,否则任何作为都是空谈。
三、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战略必须坚持两只脚走路
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究竟应该怎么看,两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笔者阅历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的发展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战略是两只脚走路,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提升。
企业利润就像人体需要氧气、食物和水一样,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但是这些不是生命的目的和意义,而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获得企业利润的唯一途径。但是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只有精神的力量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一种致力于物质生产的精神气质,是一种企业经营哲学和自我超越的生活态度。
文化就是为了实现企业员工的使命和价值,统一其思想、观念、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导向。
作为企业而言,选择正确的经营战略和建设适合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就象选择对了前进的道路。但是只是选择正确了并不等于成功,成功的先决条件在于不懈地努力。我们的企业要想发展成为百年企业,跻身世界百强之列,那么我们就必须扎实走好自己的路,任何想抄捷径的投机思想是不可取的。
我们也不应该讨论文化与战略谁先谁后,谁重谁轻?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与战略的相互作用,应该以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眼光看问题。优秀的企业要想发展,就必然有优秀人才做出睿智而正确的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有优秀的业绩。但是怎么样才能吸纳优秀的人才?只靠金钱和权力是无法获得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保证优秀人才聚集到企业麾下,从而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总之,企业只有生存过来,才能发展,也才能谈文化;而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文化,就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绝对不能割裂开来,两者的先决条件是保证企业实现“双赢”唯一途径。
作者: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