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驰
来源:同心动力管理V视角(ID:topduty)
2022年8月24日上午8时25分,稻盛和夫在京都的家中因衰老而去世,享年90岁。作为知名的管理学大师和一个非常知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在51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同时他对整个世界的管理学理论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超脱和追求,使得其拥有了俯瞰人生的视野,在暮年被日本首相恳求出山拯救日航,把第三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航空拉出了巨亏的泥潭,并曾培养出14000多名富豪,其经营哲学影响了无数企业家和管理者。
据说当年还是大厂打工仔的张一鸣准备创业,聪明绝顶的他找到美团创始人王兴,讨论哪些经验可以复制,王兴推荐他看看稻盛和夫的《活法》。在一个地摊上,张一鸣找到了稻盛和夫第一本被引进中国的著作《活法》。
书上写:人为什么活着是为了修炼自己的灵魂。当时的张一鸣觉得这种说法太虚了。可不是嘛,这种说法一般人听的话,谁听都觉得虚。但是后来他把这本书看进去以后,看到稻盛和夫把不断精进工作作为一种修炼方式,他才开始认可,也由此悟到了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不断提升自己就等同于在不断改进产品。
稻盛和夫是许多企业家心目中的“经营之神”。
他坚信,“一个公司无论规模多么大,只要建立起员工心有所属的平台,就可以释放全体员工的地头力”。在他看来,“公司运营的第一目标,不是为了股东利润,也不是为了客户利益,而是为了公司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慎言笃行的稻盛和夫,筑起了一座精神山脉,将仁爱、利他和回报社会的经营哲学进行到底。他的管理理念,从人本身出发,关注企业参与者的意志,把员工利益置于首位,以人的思维方式,对照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进而构建制度保障,引导、激励人的价值发挥。以共同的目标导向、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坚实的制度保障铸造管理者权威。他的管理理念得益于实践,对管理学的理论是一种验证,同时对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引领意义。
确实,在中国过去将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在成功学当道之时,在中国商业世界里,对于身处转型期、开始从粗放发展转向寻求管理效率提升的当下中国公司和它们背后的掌舵者来说,都从稻盛和夫的企业哲学里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当我们探寻稻盛和夫的管理之道,会发现对于一些哲学根本问题的追问,组成了他的管理思想底层。稻盛和夫管理理念的启发来自中国的王阳明,并将中国的儒家思想融入管理之中,并将其管理学核心创新“敬天爱人、知行合一”的中国心学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将中国和西方管理学在文化上的有机结合,是稻盛和夫对管理学最核心的贡献。
作为万千企业家的偶像的稻盛和夫也有自己的偶像,他的偶像就是我国著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稻盛和夫极为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对“心学”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心》、《活法》和《干法》等诸多部作品中都有体现。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说:“当时周围的同学都非常焦虑,找工作处处碰壁,自己也一度陷入对未来的迷茫之中。”大家看,这么伟大的商业巨匠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经历。因为当时的日本经济萧条,找工作是一件也不容易的事情,即使拥有高学历的稻盛和夫先生依旧也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他无意间读到了王阳明的这一句“此心不动,随心而动”的时候,让焦虑恐慌的稻盛和夫安静了,他开始着力思考,自己该做什么,要怎么去完成?“意义”是稻盛和夫哲学中的高频词汇,王阳明的这句话启发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工作的意义、公司的意义?之后稻盛和夫就制定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人生计划,也开始在逆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并日后在稻盛和夫所总结的 “经营12条”中,意义被置于了第一条:明确事业的目的与意义。
当创立京瓷之初,由于各项技术并不完善,技术也不一流,经营陷入经营困境,同时内部还有员工由于对薪资不满而罢工……面对这些问题的稻盛和夫,想到了王阳明的这句“致良知”是做人的根本。之后便开始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从“希望用自己的技术生产的产品遍及全球”转变为“公司永远是保障员工生活的地方”。
王阳明的管理思想让稻盛和夫一直往更好的方向转变,不断精进。稻盛和夫曾在书中提到:“每当自己遭遇困境、工作不顺时,常会想起阳明先生的话,让我顿时醒悟,一生都受用无穷。”
王阳明的管理哲学是以道德理性为核心的优秀文化,道德伦理建设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追求永续经营的必由之路和人本管理的客观要求,更是我国企业生存发展、基业长青的根本保障。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除了在知行观上有新的贡献,它的重要价值还在于赋予人以主体性的积极意义,为人们的认知与实践,提供了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知行合一”,反复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管理思想的内在张力与意蕴给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极大启迪,蕴含着宝贵的企业管理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