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一个在2023年下半年进入我们眼中的新词汇,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怎样解读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如何形成……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
作者:魏娜--同心动力咨询总监
来源:同心动力企业文化与管理(ID: topduty)
知其源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耳目一新的词汇迅速引发了热议。
明其指
字面意思看,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相对应,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符的新型生产力。
观其用
新质生产力在我国多个产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切实的落地和应用。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绿色能源:通过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能源结构升级。
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业务和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也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用以实现疾病早筛及个性医疗、培育更健康高产的作物、减少污染等,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从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变,就能看出国家产业结构的跃迁,以前的出口商品集中在服装、家具、家电,被亲切地称之为“老三样”,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扬帆出海,成为了新时代的“新三样”,“新三样”崛起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成效,是中国在全球化产业布局、分工中比较优势的变化,是技术的革新,是观念的跃升,是品质的升级,里里外外都透着“新”,绿色、智能、智慧、互联……这些词,都在从不同角度解读着新质生产力。
从实用角度而言,前文中所提到的领域只是一些典型代表性产业,各行各业的不同企业,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加快形成独有的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做出独特贡献,那究竟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新质生产力呢?
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认知观念的改变,观念发生改变了,意识培育形成了,就能够进一步形成推动企业革新的巨大能量,从背后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和国家近年提倡的新发展理念、“品牌强国”战略、中国式现代化等概念,本质上都是趋同的,都是为解决根本性矛盾而提出的,都是更加向新、向上、向优的导向,亦是国家发展到现今程度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实现更加强大所必须涵育形成的内生力量。做好内功,就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更聚焦发展质量在过去较长的发展周期中,企业拼的是规模,是体量,是先做大再做优做强,追求进入新时代以来,追求“质效”越来越成为共识。
2023年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考核指标的调整,从两“两利四率”到“一利五率”,本身就是一个强信号,先做强、再做优做大,引导企业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
只有发展质量过硬,才能有资本谈的上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才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夯筑基石。
更强调系统思维
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新质生产力,都对系统性思维提出了要求;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系统性思维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挑战,集成资源以解决关键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比如,个人层面,既要关注感性的认知,又要锻炼理性的判断能力,企业层面,部门之间要打破藩篱、通力协作,国家层面,各区域产业要实现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些都是基于系统性思维而形成的,也正是因为站位于全盘视角,更易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发现发展机遇和潜力,促进跨领域融合创新,多方联动、整合资源,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形成。
更聚焦人才培育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求企业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更强调人才的主导作用和技术赋能,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也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主体。
同时,企业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广纳贤才,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一方面也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打造创新机制,鼓励人才在新的方向创造价值,也要为创新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为创新支持保障,全面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潜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和竞争优势。